【机械之星】看机械学子任飞宇逆袭“清华大学”之路

发布者:韦彪发布时间:2024-10-28浏览次数:10


『引言』: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保研是一条重要的发展渠道,尤其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和追求更高学位的学生而言。在机械工程学院,有着这样一批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他们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成绩,并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经过近期的努力,他们拿到了保研资格,分别走向了各个高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本学期我们将陆续给大家推出这些保研学生优秀事迹,发挥他们的榜样模范作用。

一、四年“理”程,终有所成

任飞宇,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生。加权均分92.49,平均学分绩点4.05,位居专业第二,获上海市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并连续三年获得校学习奖学金。在本科期间,任飞宇参与了多个跨学科科研项目,主持一项国家级、一项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项目一项。此外,他作为第二作者在物理光学领域顶刊发表SCI论文1篇,以第三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若干。他始终秉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不断追求卓越。目前在研究生推免夏令营中获得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优秀营员,并最终选择清华大学攻读电子信息专业的硕士学位。

二、勤学不辍,厚积薄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进入上海理工大学以来,任飞宇始终秉持着刻苦钻研的态度,在学习中勤于思考,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面对繁重的学业,他不仅保持了高标准的学术成绩,还在跨学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他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不仅注重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还主动参与到各类科研项目中,实践中求真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如,在学习嵌入式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时,他总是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项目开发中,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最终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这种将学术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正是他在本科阶段取得卓越成绩的原因之一。

英语学习方面,任飞宇以631分的高分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并在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同时他不止步于语言的掌握,而是把它视作获取最新科技资讯的桥梁。在学术生涯中,任飞宇阅读了大量英文文献,增强了自己的跨文化学术视野。他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多元化地获取信息,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科技前沿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三、勇于探索,锐意创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任飞宇在科研的道路上始终秉持着不断创新的精神,他坚信,不论面临多大的困难,都应勇于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早在高中时期,他就在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灵敏位置光电探测器的研究,并通过自主设计和优化实验材料,实现了显著提升的光电探测灵敏度。大学阶段,他继续探索新物理机制,完成了基于石墨烯和纳米银粒子复合结构的探测器开发,以第二作者身份在物理光学领域顶刊发表SCI论文1篇。

在上海理工大学期间,他继续发扬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开展了多项跨学科的创新研究。其中,他在机械工程学院王神龙副教授的指导下主持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旨在开发基于静电液压驱动的多自由度软体扑翼鱼,模拟鱼类的扑翼运动,并以第三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还为未来水下探测设备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正如鲁迅所说:“不怕事难,敢于直前。”任飞宇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


四、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任飞宇的科研道路上,不仅仅是成绩斐然的瞬间,也有许多面临困境时的锲而不舍。每一次实验的失败,都意味着新的开始,他始终秉持着不怕挫折的态度,面对问题时从不轻言放弃。在材料与化学学院郝伟举副教授指导的电解水制氢制氧材料研究项目中,他遇到了材料性能不稳定的瓶颈问题。为了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他对比了多种材料的特性,并不断进行实验优化。即使在实验室熬夜加班是常态,他也从未对科研工作失去热情。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调整,他终于成功研发出一种高效且稳定的新型材料,大幅提升了电解水制氢的效率。

他的坚持不仅表现在科研的具体问题上,也体现在时间管理和科研规划的方方面面。为了平衡学术学习和科研工作,他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严格执行,保证每个阶段的工作有序进行。他认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在任飞宇看来,科研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结果。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五、团队协作,共同成长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任飞宇深知,科研工作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展示,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和集体的智慧。在参与的多个项目中,他始终注重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协作。尤其在果实采摘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他和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共同解决了图像识别算法和机械臂控制等复杂问题。在项目的各个阶段,他不仅是一个执行者,更是一个协调者和领导者,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克服技术难关。

团队合作不仅让他学会了如何高效沟通,更让他深刻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言,“独行不如众行,独善不如共善。”他在团队中不仅积极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也乐于分享经验和方法,帮助团队成员共同成长。通过多次的团队项目实践,他逐渐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理念,推动了整个团队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团队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中,也影响了他对未来科研生活的期待。他相信,只有在团队的支持和集体的努力下,才能在科技前沿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六、不忘初心,追求卓越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任飞宇的学术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他从未动摇过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未来,他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研究生阶段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和提高专业技能。他深知,科研不仅仅是追求学术荣誉,更是为社会贡献技术与创新成果的一种使命。每一个课题都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每一项实验都是探索未知的旅程。

任飞宇坚信,“学贵有恒,志在千里”。他将持续保持对知识的渴望,立足当下,谋求长远发展。他始终践行“学以致用”的原则,积极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努力推动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同时,他也期待在未来的科研生涯中,与更多优秀的学术伙伴合作,共同探讨前沿问题,迎接更高的挑战。他相信,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为学术事业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力量。正如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飞宇将继续脚踏实地,以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广阔的未来。